上网冲浪突然看到这个评论我懵了配资炒股配资门户,升级过后的 LiblibAI ,真的有这么好用?
甚至直接把另一个产品的会员停了,转身冲了年费那种 ......
这我可得试试了。
直接说体感发现:这次 LiblibAI 不仅一口气上线了 N 个模型,连视频都加了特效玩法,这波真不是单纯地"换皮上线"。
先简单测了一下,roll 了效果出来,发现可能真的有点东西。
给大家摆几个最简单的效果,图是 AI 画的,视频是 AI 做的,这些内容在 LiblibAI 这一个平台里就能搞定——
比如这个,仿佛下一秒就是游戏 CG 开场:
还有这个,小女孩突然气球附体,咻地一声飞走了,毫无防备:
浅浅跑了几个 case,发现效果居然都还不错。
这下,我彻底坐不住了,决定正儿八经实测一波走起~
一手实测 LiblibAI 2.0
先说 AI 用户们最关心的创作链路和核心升级。
这次 LiblibAI 2.0 最大的动作,就是从一个"找模型"的网站,变成了可以直接做" AIGC 流水线"的平台。
也就是说,大家用 AI 创作时就不用再开一堆网站来回切了,老用户看到这,可能会忍不住感慨一句:终于啊!
而且这次界面也变了不少,整体风格从"极客社区范",变成了有点像" ChatGPT+Canva "的合体?
能调模型,也能做设计,不错不错。
模型能力这块,也没有丢底子。
LiblibAI 一开始给自己的定位就是国内 SD 圈子最硬核的多模型社区,这次当然也没落下它的基本盘。
LiblibAI 2.0 这次把 Qwen-Image、Seedream 4.0、Nano-Banana 这些热门模型直接搬上桌,想用哪个用哪个。
值得一提的是,LiblibAI 这次还接入了 Midjourney 家族当前最强的版本—— V7 模型。
要知道,Midjourney 的 V7 模型在今年 4 月才刚刚发布,而国内不少平台才在近期陆续接入。
对比圈内节奏,LiblibAI 这波节拍点把握得不慢啊~
至于视频模型,升级后的 LibLibAI 2.0 集得也挺全——
这次把海螺 2.0、通义万相 2.5、可灵 2.5、Vidu Q1 等主流视频模型都集齐了。
这一锅炖下来,新老模型真 · 都被照顾到了……
但个人体验下来,这次最有看头也是最想和大家分享的,当属它视频生成页面的添加特效功能,可以直接在视频生成板块"添加特效"。
简单压测了三把:
第一测,上传了一张城堡的图片,选择了一个"一飞冲天"的特效,于是乎:
好家伙,古老城堡摇身一变成火箭,直接发射到天空!
再试一把,这次选了个飞行特效,让小猫化身小蜜蜂,也体验一把"一飞冲天"的感觉:
动作衔接都还行,就是飞着飞着,猫儿这个瞳孔颜色突然变了。稳定性和一致性这一块,模型还有有待进步的空间(老师推眼镜 .gif)。
最后第三测,再来整个好玩的——
生成一张最近超火的 NanoBanana 同款拍立得照片:
拍立得倒是拍出来了,Q 版人物也挺可爱,但第二秒镜头没对准人脸,画面直接"跑偏"。
这里顺便提一句,它现在用模板生成视频时,提示词是锁死的,不支持编辑。
和 Pika 的逻辑类似,效率高了,但牺牲了一些画面可控性。
另一个编辑部小伙伴一致觉得蛮实用的,是视频的首帧 / 尾帧功能。
适合搞搞短剧封面、BGM 剪辑片段什么的,我做了个"穿越草原和城堡"的效果,首尾都挑得蛮准:
除了模型生成能力外,还有一个小功能很实用:
这次 LiblibAI 整合了全球最大图片风格开源模型库——
覆盖插画、摄影、电商、海报、IP 等各类视觉风格,其实本质上是把"模型选型"流程视觉化了。
尤其对新用户来说,不用 Prompt、不用找教程,直接选个模板就能生出成片。
真香,但没完全香
这波实测下来,LiblibAI 2.0 确实给足了想象空间,从原来那个模型集散地,一脚跳进了创作工作流的大池子里。
但 AI 体验这事儿,不能光拼模型全不全,还得看用户到底买不买帐——
比如:这次即便氪了金却换不来更快的出图速度,尤其一次性生四张图的时候……(那一刻感觉钱白花了)
再比如:模型看似挺多,其实不少是同一家出的不同版本,选项多但惊喜感弱 ......
此外,一些网友在体验时似乎还出现了页面卡顿的问题:
说回 LiblibAI 这家公司,其实它本身就挺"非典型",非常擅长内容产品打法。
在 AI 应用赛道里,LiblibAI 算是一位速度型选手——
曾一年跑完四轮融资,创下当时国内 AI 应用赛道的融资速度纪录。
更值得一提的是,LiblibAI 海外子公司打造的另一个 AI 设计产品,大家也很熟悉,全球首个设计 Agent ——Lovart。
当时产品才内测上线 5 天,排队体验人数就突破了 10 万。
LiblibAI 的创始人陈冕也不简单。
此前是剪映、CapCut 的商业化负责人,也是字节跳动当年最年轻的产品 4-1(对标阿里 P9)之一,擅长从"用户 - 内容 - 流量"中构建闭环。
所以你就能理解,Liblib 从模型广场走向"创作闭环",并不是试水,而是照着增长路径来搞的。
看看现在,Liblib 似乎在从"模型开源社区"向"创作者的 AI 全家桶"转身——
这条路看起来顺,实则每一步都不轻松,用户信任并不会因为功能叠加而自然延续,它始终需要被重新验证。
下一步能不能稳住,不光看工具是不是够强,而在于有没有人,还愿意在这里继续玩下去…是吧?
一键三连「点赞」「转发」「小心心」
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想法!
— 完 —
� � 年度科技风向标「2025 人工智能年度榜单」评选报名开启啦!我们正在寻找 AI+ 时代领航者 点击了解详情
❤️� � 企业、产品、人物 3 大维度,共设立了 5 类奖项,欢迎企业报名参与 � �
一键关注 � � 点亮星标
科技前沿进展每日见配资炒股配资门户
方正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